選單

Agile Summit 2023 心得

在 06/16 我參與了 Agile Summit 2023,經過了一個禮拜思考,終於今日發表這篇文章。

一個公司的價值是什麼?
「滿足什麼需要,產出什麼價值。」
滿足客戶的需要;滿足老闆的需要;滿足員工的需要……

這太廣泛了,所以我們要找到源頭
「公司價值始於核心價值 ─ 客戶的需要。」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人為了一起吃飯而一起打拼,
一起做出決策,每個人都很清楚產品價值如何產生的。
隨著客戶愈來愈多,同伴也必須愈來愈多才可以應付日益增長的業務,
但是人多很難一一交代誰要去做什麼事,於是開始分工分群,出現了不同的專業部門與管理階層,
也造成現今企業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員工不知道業務知識上下文、市場現況與產品價值。

於是專業員工不知道其工作行動背後的原因,無法獨立思考,失去了許多能夠一起提供想法的人。

專業技術與業務上下文沒有對齊,資深專業員工必須靠著好幾年的過往經歷才可以逐漸知道具體業務。
員工有新有舊,若知識沒有傳遞,新進員工又必須重新再做一樣的事。

「將專業知識與業務知識配合才可以充分展現產品價值。」

KEYNOTE《Leaders at All Levels》

Esther 將公司員工分成兩個三角形集合
∇. CONTEXT(Domain Knowledge)
Δ. DAY2DAY(Developers)
將兩個三角形重疊,交集的部分便會形成”鑽石”。

將"鑽石"擴大,讓核心價值變得閃耀

Esther 建議將”鑽石”擴大。

採用 DDD 剛好是可以讓”鑽石”擴大的方法,
因為 DDD 強調與領域專家密切合作以瞭解業務領域,
可以使用的工具有 Event Storming、Domain Storytelling 與 Example Mapping。

那要如何在敏捷中實踐擴大”鑽石”呢?
以 Scrum 為例,在 Sprint Planning 開始前,
用戶代表、領域專家、PO、Developers 與 Scrum Master 等可以一同參與以上工具的工作坊,
工作坊中討論出的 User Story 可以銜接後續的 Sprint Planning 進行 Sprint Backlog 的規劃。

工作坊中 User Story 的產出因有 Developers 的參與,所以強化了專業知識與業務知識的整合度。

此外,環境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讓每個成員得以在平等的情況下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非常重要!
工作坊中 Scrum Master 要確保在沒有階級、資歷或刻板印象的氛圍進行討論,以促進每個人提出想法。

Esther 分享了他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
「新人有時能夠看到我們忽略的事物,並提出新的洞察。」

每個人的想法,甚至是直覺 ─ I(Incomprehensible)都可能是未來工作沒看到的盲點。

及早發現問題可選擇的方案數量,往往比問題發生後可選擇的方案數量還多。

Esther也強調中階主管應該
「明確地界定團隊自主做出決策的範圍與邊界。」

因為中階主管與執行人員最接近,要能夠觀察(Reverse Shadowing)周圍發生的事情,關注:

  • 如何增強人們完成工作的能力?
  • 如何發展人才?
  • 如何改進系統的運作方式?
  • 如何下放合適的權限給團隊?

這有助於「敏捷團隊自治。」

Esther 想要告訴我們的是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去作為一個領導者:
「因為有了你的意見,團隊的決策發生改變,此時你便是一位領導。」

於是我開始想~

我們可以如何促進團隊中每位成員發聲呢?

《敏捷吔接龍 – 以團隊共創凝聚團隊共識並激發新想法》

這是一個工作坊,我從中學習到,每個人其實都有產生新想法的潛力,只要你去做,或是推他一把。

身為 Scrum Master,我想要促進團隊中每位成員發聲,我就可以幫助所有人更有效地貢獻並成為領導者。

你可以這麼做:

  1. 透過過往經驗,設計合適的會議
  2. 邀請領域專家與開發人員參與會議
  3. 將遊戲般的流程加入會議流程裡,如腦力激盪來營造容易溝通的環境

進而將”鑽石”擴大,讓團隊產出最大價值。

但在 VUCA 時代,價值要如何即時反應市場呢?

活動尾聲我參與了這一場議程,剛好為今天主題做了完美的總結。

《Value Flywheel Effect》

議程講述
企業如何發揮核心價值,並加以量化,以持續強化核心價值循環。

「核心價值是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上所能看見的差異及優勢」

要衡量核心價值可以用 “North Star Metric”,且指標類型要是 Leading Metric,以即時反應市場需求。

有了指標我們可以擬定策略,策略行動可以透過 “Impact Mapping” 可視化出來。

但這些行動有辦法靈活地做調整,以符合用戶反饋嗎?
這取決於員工職能、工作流程、組織文化與環境,這些因子影響了敏捷性,
並決定了公司交付價值的能力。

所以「持續架構 Continuous Architecture」 ─ N(Nonlinear)變得很重要,
在每次Sprint週期,我們都應該審視這次產品交付過程中,
硬體、網絡、數據、安全性、性能與業務目標是否對齊;
開發人員在集成、測試與部署中是否遇到阻礙或技術瓶頸,
這兩項關心分別可以透過建置 Platform EngineeringDevOps 作為解決方案。

Kim提到持續更新架構的過程中,要提高開發人員的能見度,開發人員要能夠:

  • 參與決策
  • 將架構知識在代碼實現
  • 擁有新技術
  • 解決技術債

這邊我要再次提到“鑽石”

因為持續架構中,

架構師與開發人員之間的”鑽石”
─ 就是開發人員能見度

架構知識與業務知識之間的”鑽石”
─ 就是硬體、網絡、數據、安全性、性能與用戶需求的匹配度

如此一來就有三顆”鑽石”必須要擴大了!!!

  1. The Diamond of Domain Knowledge and Developers
  2. The Diamond of Developers and Architect
  3. The Diamond of Architect and Domain Knowledge

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非常重要。

持續更新架構的過程,“Architectural Decisions”的紀錄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了解系統的來歷,
可以輔助全盤考量,並做出更好的決策。

公司可以看作一個小型的社會,
簡報中提到 “Sociotechnical Systems”,我的解釋是
產品的品質與公司所擁有的工法、技藝和質量有關外,
也與客戶關係、員工幸福 ─ A(Anxious)、知識與文化傳承、組織管理、工作流程等
人、事、物之社會元素息息相關。

「社會元素影響技術,技術影響社會模式。」

有人便會形成社會,有了社會,產品才有地方賣,
所以「以人為本」很重要,人才就不會流失。

社會元素與技術元素的持續集成,會形成生態循環。

「一個穩健的生態是公司的護城河與地基,它影響著產品的品質。」

可藉由畫出 “Value Stream Mapping” 幫助找到系統的浪費以創建穩健的生態,
並可讓公司在發生重大災難時,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最後Kim提到「長期價值」
他介紹了很棒的工具 “Wardley Mapping Canvas”
這工具可以很棒地可視化價值鏈,從用戶需求為起點出發,
鏈上滿足需求所產生的任何關鍵步驟都是價值元素。

這協助企業在產品生命週期裡,定位用戶可見與不可見的價值元素。
可見元素反映了產品在市場的優勢,是企業要持續創新並深耕的價值
對幫助企業擬定策略和紀錄決策非常有幫助。

長期價值還需要有擁抱失敗的勇氣,因系統完全可靠是不可達的 ─ B(Brittle)
重要的是建立預防文化,並可在失敗發生後快速復原並學習

以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期待建立長遠的眼光,保持低炭足跡,把握新興價值
能夠讓價值飛輪充滿動力地持續轉動,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讓下一代可以預見美好的未來

Thank you to Coach Esther Derby, AWS Senior Solution Architect Kim, Titansoft Scrum Master Irene, ONElab Scrum Master 大B, ONElab Scrum Master Steve, Appier Sr. Software Engineer Fong, and Cathay United Bank Scrum Master Esther.